&esp;&esp;有一部分战死士兵很特殊,他们杀敌后而战死,这些李瑄已经统计出来,抚恤其家人金银珠宝。
&esp;&esp;一连十日的封赏大会。
&esp;&esp;每一个获得军功的名单都要由诸军的判官、典军传达给普通的士兵。
&esp;&esp;获得勋章者更是记碑留名。
&esp;&esp;将士们都称赞李帅的公平公正,哪怕没有分到金银珠宝,也心服口服。
&esp;&esp;在诸军准备撤离之前,李瑄下令举行一次烤肉的宴会。
&esp;&esp;汇聚在湟水城的十余万士兵,将享用数千头羊,和朝廷赏赐的美酒。
&esp;&esp;这也是河陇士兵,为河朔骑兵送行。
&esp;&esp;大家并肩数月,以后天各一方。
&esp;&esp;这一战,河朔骑兵有数千人埋骨在青海。
&esp;&esp;还有一些将士永远留下伤病。
&esp;&esp;在宴会上,将士们载歌载舞,不同于女人的柔美,男人跳舞有一种雄健之美。
&esp;&esp;李瑄在“万军”之中,亲自弹奏他最得意的曲子,十面埋伏。
&esp;&esp;肃杀之音,仿佛又回到战场……
&esp;&esp;如泣如诉的声音,令观者沉寂……
&esp;&esp;将士们听不懂曲调的意思,却能感觉到一个故事。
&esp;&esp;一曲毕,掌声如雷。
&esp;&esp;将士太多,在一个又一个的区域内。哪怕李瑄跑十次,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听到。
&esp;&esp;黄昏的时候,李瑄与高秀岩、安思顺、李光弼、程圭,还有数十名僚属,上百名诸军主将、副将,坐在湟水旁饮酒。
&esp;&esp;由于要领取赏赐,让这么多将领聚在一起。
&esp;&esp;士兵们只知李瑄封王,而将领们则知晓李瑄可能离开湟水。
&esp;&esp;甚至此次献俘虏,不一定会回来。
&esp;&esp;“明天开始,大家会陆续离开。哪怕我下次回来,也不可能如今日一样,聚集在一起,所以我今日敬大家一杯。”
&esp;&esp;李瑄起身端起酒杯,向众将领说道。
&esp;&esp;将领们纷纷起身,随着李瑄喝完杯中酒,将手中酒水饮尽。
&esp;&esp;“李帅,我还想跟随您一起征战,那吐蕃还未灭,北方的回纥也不是很服气的样子……”
&esp;&esp;“不论李帅去哪,我们都坚定不移地支持您。”
&esp;&esp;“跟随李帅这几年,我才知什么是大丈夫……”
&esp;&esp;“李帅,请您带着我们再战一次……”
&esp;&esp;“李帅……”
&esp;&esp;杯中酒尽后,将领们嘈杂着说道。
&esp;&esp;阿史那扶汶、高锴、张兴、南霁云、王思礼、车神塞、荔非元礼等老部下已经泣不成声。
&esp;&esp;他们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说话。
&esp;&esp;因为李瑄要去拼搏宰相之位。
&esp;&esp;忠心的部下,怎么可能阻拦呢?
&esp;&esp;文人寒窗苦读,追逐宰相。
&esp;&esp;而开元年间,十余位军功入相的先例,边帅无不渴求宰相之位。
&esp;&esp;像张说、王晙、萧嵩一样,至首席宰相。
&esp;&esp;“我制定的军法,下一任节度使完全可以废除。我对军中的约束,我走以后也可以禁止。”
&esp;&esp;“但如果我真能在长安为官,不论是文官,还是武将,我都不会姑息他所犯下的错误。”
&esp;&esp;“金杯同汝饮,白刃不相饶。希望你们能明白!”
&esp;&esp;李瑄说完,再举起杯子,将酒一饮而尽。
&esp;&esp;今日美酒佳肴伺候,来日你们犯了事,还是不能饶恕你们。
&esp;&esp;这是字面意思。
&esp;&esp;更深层次的意思,或许几年后,他们才会明白。
&esp;&esp;四镇将领,心中皆肃。他们立誓将军规记在心中。
&esp;&esp;不论是谁,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念想。
&esp;&esp;犯下错误的将领,已经被李瑄处理。
&esp;&esp;如果李瑄真拜相,依然可以令监察御史监察诸军,执行法度……
&esp;&esp;第249章 吐蕃成为附属,回到长安
&esp;&esp;次日,大军陆续离开湟水。
&esp;&esp;李瑄亲自送河朔大军十几里,他与王思礼、阿史那扶汶等将领边走边聊。
&esp;&esp;他心中想着河陇的将领,关键时刻,不知有几个可用。
&esp;&esp;李光弼是忠于国家的人。
&esp;&esp;李瑄虽然是李世民的后代。在宗室体系下,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。
&esp;&esp;就算李隆基的儿孙死完了,轮也是轮到李治的子孙。
&esp;&esp;河东,将来可能还会被安禄山得到。
&esp;&esp;但安禄山没有掌控河东军。
&esp;&esp;安史之乱的时候,安禄山只是以范阳、平卢,以及契丹、奚、韦室、靺鞨、同罗等组成的胡部联盟起兵。
&esp;&esp;作为河东节度使的治所太原,不论是安禄山,还是史思明。从始至终,都未攻下。
&esp;&esp;看着河陇骑兵远行后,李瑄叹一口气。
&esp;&esp;他已将王思礼举荐朔方左厢兵马使,举荐阿史那扶汶为丰安军使,举荐以前的部下郭合苍为丰安军副使。
&esp;&esp;他对灵武郡的八千丰安军还有巨大影响力。
&esp;&esp;李瑄的根基是陇右、河西。
&esp;&esp;即便不掌兵权,他也有信心振臂一呼,得到其中的兵马。
&esp;&esp;几年后,曾经跟着他的亲卫,跟着他战斗的士兵,都会成长成骨干。
&esp;&esp;他的提拔的将领普遍年轻,有的才二十出头,皆可以到壮年。
&esp;&esp;河东、陇右军离开,但他们的主将李光弼、程圭要留下来,随李瑄一起去长安接受李隆基授与英雄勋章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军功入相的规则之下,李瑄的入相之势越来越明显。
&esp;&esp;此时李瑄的功绩传遍大江南北,每过一日,李瑄的威望强大一分。
&esp;&esp;昔日那些军功入相的将领,和李瑄的功绩比起来不值一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