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良苦啊。如果能完成,天宝之盛,必超开元。”
&esp;&esp;一名文人回答道。
&esp;&esp;“常平新法实施,对我等贫寒之士,或许是好事!诸位发现没有,常平新法主要是抑制土地兼并,次要是使百姓摆脱饥寒,使国家富裕。这一定会受到豪强大族,以及一些与大族有牵连的官吏的抵制。李相正是用人之际,我等前去拜谒,或许会有更多进身之阶。”
&esp;&esp;又一名文人说道。
&esp;&esp;“我赞成刘兄的说法,此乃我辈之幸,国家之幸。”
&esp;&esp;底层的文人,很难有晋升之机,特别是在科举的时候,如果不是士族出身,进士及第概率极低。
&esp;&esp;所以文人们会想方设法,要么成为边帅,甚至军使的僚属。
&esp;&esp;要么会投靠各地太守、都督,哪怕成为一个流外官,步步为营。
&esp;&esp;盛世文人都想求官,但想出人头地太难。
&esp;&esp;“杜二,你说是不是呢?”
&esp;&esp;有人征求杜甫的意见。
&esp;&esp;“新法实施起来困难,但李相志在图变,为国为民。如有机会,一定鼎力相助。”
&esp;&esp;杜甫向众文人回答道。
&esp;&esp;就像他诗中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一样。他怎么会因为困难,而知难而退呢?
&esp;&esp;如此妙法,任何阻拦它实施的人,都是自私自利的国家蠹虫。
&esp;&esp;“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,不论能不能被李相看上,我们举杯一饮吧!”
&esp;&esp;文人们一头,举杯将酒饮尽。
&esp;&esp;接下来的话,依然自然是围绕着新法议论。
&esp;&esp;不论什么时候,都不缺少讨论时政利弊的人。
&esp;&esp;不同于永阳坊的偏僻,长安平康坊一家青楼内,生活富裕的士人聚集在一起。
&esp;&esp;在妓女的陪伴下,本应该讨论诗文。
&esp;&esp;但此时却是一场争辩。
&esp;&esp;“如今国家土地兼并难以阻挡,李相公之法如久旱甘霖,既可使平民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,又可为国家增财,有何不可为?”
&esp;&esp;一名衣着光锦的士人,起身大声朗道。他在反驳一名说常平新法不好的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