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505节(1 / 2)

&esp;&esp;如果妥协,他相信地方官吏会把奏折像雪花一般传递过来。

&esp;&esp;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让地方官吏,坚定自己的底气,抗住豪族的压力。必要的时候,出动郡兵县卒镇压。

&esp;&esp;“就由李相所说去做!”

&esp;&esp;李隆基赞同李瑄的话,以免更多县令随波逐流。

&esp;&esp;“陛下,臣觉得三原令没有过错,仅仅是芝麻大的小事就罢免三原令,以后天下的官吏,将不会心服。”

&esp;&esp;礼部侍郎达奚珣出班向李隆基一拜,请求收回成命。

&esp;&esp;“此为夏虫疑冰之论。常平新法的消息已传递至整个京兆,那些多县令都未有上书,只有他奏书朝堂,这不是无能是什么?自古朝廷免去治理灾害不利的官吏还少吗?新法的实施,地方官吏要如面对天灾一样严谨,意志不坚定的官吏,就是违抗陛下的旨意,为什么不能免职呢?”

&esp;&esp;李隆基看过来的时候,李瑄立刻开怼达奚珣。

&esp;&esp;达奚珣一时语塞,不敢开口,躬身退去。

&esp;&esp;众臣心中一凛,如此地方官吏,就必须镇住豪强大族。

&esp;&esp;安抚也好,威慑也罢,总之不能让地方官吏胡闹,让常平新法得以顺利实施。

&esp;&esp;常平新法威胁不到豪强大族的性命。

&esp;&esp;只能牺牲豪强大族的利益。

&esp;&esp;从正义的方面去讲,扼制土地兼并,是利国利民的大势,豪强大族是私心在作祟。

&esp;&esp;“启禀圣人,臣有本奏……”

&esp;&esp;日常事务处理完毕后,李瑄又向李隆基拱手。

&esp;&esp;“李相请讲!”

&esp;&esp;李隆基知道李瑄所说是什么。

&esp;&esp;“科举至今已经一百多年………然臣觉得科举还有不少漏洞,徇私舞弊的现象,《吕氏春秋》上说:平出于公,公出于道。当弥补漏洞,让科举天下文人士子心服口服……”

&esp;&esp;“是以,臣提出两策,科举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,科举糊名制度是为……”

&esp;&esp;李瑄正式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提出完善科举的策略。

&esp;&esp;此言一出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&esp;&esp;因为文武百官联想到刚发生不久的“野无遗贤”。

&esp;&esp;科举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,明显是在针对李林甫。

&esp;&esp;这是把李林甫的丑陋公诸于众,按在地上羞辱。

&esp;&esp;当然,也有士族出身的官吏,心中一阵不舒服,正是因为科举不糊名,他们才因此得利。

&esp;&esp;大家名字显露,士族总比寒门多一些机会。

&esp;&esp;差不多的水平,一个姓氏决定命运。

&esp;&esp;不过大臣们来不及深思,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李林甫。

&esp;&esp;此时李林甫被气得七窍生烟,他的胸口剧烈起伏,险些一口老血喷出。

&esp;&esp;小贼平时在中书门下堂蛮横就算了,今竟然在朝堂上当众羞辱他。

&esp;&esp;他用可怜兮兮的目光看着李隆基,毕竟李隆基认同“野无遗贤”,当时还很开心。

&esp;&esp;“朕听闻如今科举之中,诸多考生与考官之间似有千丝万缕之关联,依行卷之名,行贿赂之事屡禁不止,朕以为这糊名之法和誊录之法或可一试,以求得真正贤才良士,为我大唐所用。若此法能使有才之士不被埋没,公正公平取士,那便是我朝之幸事。”

&esp;&esp;李隆基刻意回避李林甫的眼神,他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,又问诸大臣:“诸卿有什么看法?”

&esp;&esp;圣人这么一说,文武大臣顿时明白了。

&esp;&esp;原来李瑄早就与圣人通过气。

&esp;&esp;这一唱一和,谁都能看出来。

&esp;&esp;看李林甫一脸懵逼的样子,应还被蒙在鼓里。

&esp;&esp;堂堂首席宰相,有些窝囊啊!

&esp;&esp;就像最近流传出的俗语一样:执政事笔非首席,诸葛亮剑真宰相。

&esp;&esp;颁布新的策令,从来都是首席宰相主持,如今却被李瑄一手把持!

&esp;&esp;如果李瑄不搞新法,好好的与公卿大臣和谐相处,李林甫根本无法与李瑄相斗。

&esp;&esp;“陛下圣明,臣以为糊名之法和誊录之法甚好。若不糊名,考官会因考生之出身、背景、亲疏而有所偏私,如此一来,诸多寒门贤能便永无出头之日,长此以往,于国之根基不利。且如今已有实例,昔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殿试‘曳白’,若是科举糊名,断然不会出现此贻笑大方的事情。”

&esp;&esp;宰相裴宽仅仅在一个呼吸后,就出班向众大臣说道。

&esp;&esp;好家伙!

&esp;&esp;他也一定知道科举糊名的事情。

&esp;&esp;李瑄在私底下劝说李隆基和裴宽,矛头直指李林甫。

&esp;&esp;“陛下,我大唐开科取士乃是为国家选拔栋梁,当今已有一些于朝廷不利的风向,如果因为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而让真正的人才流失,那是我等之罪过。糊名和誊录可以让考官只看试卷之优劣,不被其他因素干扰,是保证公平的良策,让那些妄图走捷径的考生也断了念想,一心研学诗文策论,更有助于增长风气。”

&esp;&esp;秘书监吴兢也站出来说道。

&esp;&esp;此时吴兢帽子下的鬓角尽是华发,身形瘦弱,留着长长的白须。

&esp;&esp;吴兢已经是年近八旬的人了。

&esp;&esp;他是大唐最渊博的史学家,最学问的人之一,因犯颜直谏而著称。

&esp;&esp;名传千古的《贞观政要》就是出自他手。

&esp;&esp;本来吴兢被贬为邺郡太守,但在李瑄的建议下,李适之又将吴兢调回。

&esp;&esp;在贺知章卸任秘书监后,由吴兢这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继任。

&esp;&esp;其实吴兢提前未知晓,但作为天后朝就存在的老臣,一直认为糊名制有利于良性循化。

&esp;&esp;所以他第一时间同意科举糊名。

&esp;&esp;皇帝、宰相、老臣都有同意,对李瑄的形势一片大好。

&esp;&esp;李林甫又气又急,他立刻示意忠于他的大臣出班辩解。

&esp;&esp;“启奏陛下,臣以为糊名之法不可取。科举选才,当是全面考察,若仅以一场考试一篇文章在糊名之下判断,那如何知晓此考生平日之品德、操行,若选出来的尽是些有才无德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