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1037节(1 / 2)

&esp;&esp;第500章 使命完成,大航海开启(全书完)

&esp;&esp;“臣等拜见至尊,恭贺至尊凯旋而归……”

&esp;&esp;于文武百官前,李瑄停止车驾。

&esp;&esp;“众卿不必多礼。”

&esp;&esp;李瑄缓缓说道,声音更有磁性。

&esp;&esp;一次远征,用五年时间,人生又有几个五年?

&esp;&esp;一如既往,文武大臣迎接他的时候,不问政事。

&esp;&esp;他最先慰问退休的宰相裴遵庆,因为裴遵庆更年长。

&esp;&esp;为国家操劳的宰相,这些开启乾元盛世的宰相,值得被优待。

&esp;&esp;李瑄给与他们足够的荣誉,将他们一生的各种事迹记于史册。

&esp;&esp;才会使后来者更重视声誉,约束自身,为国为民。

&esp;&esp;忠于社稷,而非忠于君王。

&esp;&esp;这不仅是李瑄造反时说的话,当皇帝以后,也时常挂在嘴边。

&esp;&esp;只要皇帝英明神武,不为所欲为。皇帝和社稷就会融为一体。

&esp;&esp;反之,皇帝和社稷就会分开,朝野会区别对待。

&esp;&esp;像是先秦时期的孔子、孟子一般,从道不从君。

&esp;&esp;国家是开明的,会有百家争鸣。

&esp;&esp;工业革命之前,东方也一定是黎明的。

&esp;&esp;“阁老身体如何?”

&esp;&esp;李瑄握着裴遵庆的手说道。

&esp;&esp;看裴遵庆红光满面,神采奕奕。

&esp;&esp;他也羡慕裴遵庆有好的身体。

&esp;&esp;“老臣好得很,谢至尊关怀。”

&esp;&esp;裴遵庆向李瑄回答道。

&esp;&esp;他出生在国家最动荡的时期,目睹了大唐的大起大落。

&esp;&esp;然后大落大起。

&esp;&esp;他有幸能在乾元年间担任宰相,辅佐尧舜一样的君主。

&esp;&esp;有碗清粥就是太平盛世。

&esp;&esp;这是一种谬论。

&esp;&esp;以前的开元盛世他以为是王朝的巅峰,和至尊的理念比较,开元也仅此而已。

&esp;&esp;随后,李瑄也一一过问刘晏、颜真卿、杨绾等。

&esp;&esp;再才是李泌、路嗣恭等现任宰相。

&esp;&esp;“朕不在长安之时,全靠诸卿劳心劳力,使得天下无虞,百姓安居乐业……”

&esp;&esp;最后,李瑄又向文武百官说道。

&esp;&esp;他离开长安的时候,为大唐打下根基,用超越时空的目光,任用贤明的宰相。

&esp;&esp;使他可以去做许多事情。

&esp;&esp;“臣等职责所在……”

&esp;&esp;文武百官不敢居功。

&esp;&esp;一番慰问后,李瑄吩咐起驾回宫。

&esp;&esp;一路上,李瑄不断地向迎接他的老百姓招手……

&esp;&esp;朱雀大街,焕然一新,花开满城。

&esp;&esp;坊市制度取消以后,正式开始推倒坊墙。

&esp;&esp;如有必要,李瑄会将在城外设立新的坊市、街区。

&esp;&esp;长安城虽大,但限制住长安的发展。

&esp;&esp;回到宫中,李瑄吩咐宰相,各司其职。

&esp;&esp;七日之后,再进行朝会。

&esp;&esp;李瑄要探望父亲,陪伴妻子女儿。

&esp;&esp;已经五年未上朝,也不差这几天。

&esp;&esp;李瑄一入太极宫,就到武德殿中探望李适之。

&esp;&esp;李适之虽然还没卧病在床,但年过七旬的他身体每况愈下。

&esp;&esp;可能是年轻时喝酒太多的缘故。

&esp;&esp;作为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,没有人能劝住他饮酒。

&esp;&esp;正如李白的诗: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

&esp;&esp;“父亲……”

&esp;&esp;再见李适之的时候,李瑄没有行礼,只是快步上前,抱住李适之。

&esp;&esp;“七郎是做大事的人,不必儿女情长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虽然如此说,但他轻轻地拍了拍李瑄的后背,喜悦之色,溢于言表。

&esp;&esp;一别五年多。

&esp;&esp;去年病重的时候,他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七郎了。

&esp;&esp;他的七郎光复了先祖的基业,他也因此富贵至极。

&esp;&esp;能再见到七郎,他死而无憾了。

&esp;&esp;“父亲身体现在如何?”

&esp;&esp;一番感怀后,李瑄向李适之询道。

&esp;&esp;“为父好得很,不用为为父的身体操心。老了以后,哪会没有些小病呢!”

&esp;&esp;李适之见到李瑄后,精气神好了不少。

&esp;&esp;生老病死,他已经看开。

&esp;&esp;“如此便好!”

&esp;&esp;李瑄知道李适之是在安慰他。

&esp;&esp;“如果父亲觉得长安没意思,过段时间,孩儿可以陪伴父亲到洛阳走走……两京古道的水泥路已经修通,坐在车上,不觉得颠簸。”

&esp;&esp;李瑄与李适之在椅子前坐下后说道。

&esp;&esp;李适之曾担任河南尹,李瑄出征前,还说要去洛阳看看。

&esp;&esp;而且李适之在洛阳还有几个老朋友。

&esp;&esp;为不添麻烦,李瑄出征后,李适之一直在长安。

&esp;&esp;“七郎还是要以国事为重。我一老朽,在长安就行了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摇了摇头。

&esp;&esp;他不愿意再因这种小事,去麻烦到日理万机的七郎。

&esp;&esp;“如果父亲有心愿,不去实现,这不是孝子,也不能去做天下的表率。”

&esp;&esp;李瑄觉得这没什么。

&esp;&esp;“天子之孝,异于匹夫。七郎为国为民,这就是最大的孝道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有自己的理由。

&esp;&esp;“也罢!”

&esp;&esp;李瑄不再多说。

&esp;&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