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济熺比朱雄英小一岁,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。
&esp;&esp;将他留下,是朱棡自己的意思。
&esp;&esp;让他去大本堂读书,和朱雄英做同学,其目的是延续上一辈的交情。
&esp;&esp;还有完全出人意料的人,也被留了下来,那就是周王朱橚。
&esp;&esp;眼见别的藩王都回了封地,只有朱橚没有一点动身的迹象。
&esp;&esp;朝臣就有些坐不住了。
&esp;&esp;这是违反律法的,今天他敢违反,明天就有别人敢违反。
&esp;&esp;时间长了,国将不国啊。
&esp;&esp;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言及此事。
&esp;&esp;朱元璋竟然也没有生气,或者说只要群臣不是故意找茬,按照大明律来行事,他也不会动不动就发怒。
&esp;&esp;见有人弹劾朱橚,他立即就做出处置。
&esp;&esp;将朱橚的权力削减了大半,只保留了最基本的亲王身份和待遇。
&esp;&esp;比如亲王卫队,直接削减的只剩下三百人。
&esp;&esp;群臣都震惊了。
&esp;&esp;就连弹劾朱橚的御史,都认为处罚太过。
&esp;&esp;就是晚了几天去封地而已,斥责一通,勒令他即刻启程就足够了。
&esp;&esp;这个惩罚,实在太严重了。
&esp;&esp;不知道的,还以为他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了呢。
&esp;&esp;但紧接着,朱元璋做出一个决定:
&esp;&esp;赐予周王朱橚自由出入封地的权力。
&esp;&esp;只要不私下去见别的藩王、朝臣,大明任何地方他皆可去的。
&esp;&esp;这下群臣彻底摸不着头脑了。
&esp;&esp;什么意思?
&esp;&esp;削了实权,给一个自由出入封地的特权,这是什么操作?
&esp;&esp;完全看不懂啊。
&esp;&esp;别人都是打一棒子给一颗甜枣。
&esp;&esp;你这是打了一狼牙棒,给了一颗枣核啊。
&esp;&esp;可是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朱橚竟然高高兴兴的接受了。
&esp;&esp;那感觉就好像他占了多大便宜一样。
&esp;&esp;你们父子俩逗大家玩是吧?
&esp;&esp;实在摸不清楚,他们父子在做什么的情况下,群臣都沉默了。
&esp;&esp;这条命令就此通过。
&esp;&esp;不过这事对朝廷来说,不过是一个小插曲,很快就没人过问了。
&esp;&esp;也没人再追究朱橚不就藩的问题。
&esp;&esp;他继续窝在自己的府邸里,学习全新的医学理论知识。
&esp;&esp;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二月份,应天府大多数的目光,都被即将举行的科举给吸引。
&esp;&esp;果如之前的猜测那般,偏远地区的考生相继到达。
&esp;&esp;参与正科考试的考生,比去年的恩科多了一倍有余,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。
&esp;&esp;不过对于朝廷来说,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。
&esp;&esp;那就是去年的秋税正式征收完成,朝廷手中又有钱粮了。
&esp;&esp;就在大家想着怎么将钱花出去的时候。
&esp;&esp;某日早朝,朱元璋宣布了一条石破天惊的规定:
&esp;&esp;允许以宝钞缴纳赋税。
&esp;&esp;第98章 廷议
&esp;&esp;可以用宝钞交税?
&esp;&esp;听到这个消息,朝堂瞬间就炸了锅一样,变得吵闹起来。
&esp;&esp;户部尚书曾泰大惊失色,马上站出来道:“陛下,万万不可。”
&esp;&esp;朝堂瞬间又安静了下来,等待着皇帝回复。
&esp;&esp;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会有人反对,甚至已经猜到曾泰会是第一个跳出来的。
&esp;&esp;如果他不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,就说明这个户部尚书不合格。
&esp;&esp;“哦,曾尚书为何反对?”
&esp;&esp;曾泰已经做好死谏的准备,毫不畏惧的道:
&esp;&esp;“陛下,大明立国方一十六载,百废待兴……大片国土尚处在蛮夷之手……”
&esp;&esp;“朝廷连年征战、赈灾、兴修水利……国库入不敷出。”
&esp;&esp;“而宝钞在民间推行不利,一贯宝钞在应天只值六百余文,在别处甚至只能当五百文使用。”
&esp;&esp;“如若朝廷允许百姓以宝钞交税,就相当于是每年少收许多税……”
&esp;&esp;“会加重国库亏空……以至动摇国本……请陛下三思。”
&esp;&esp;宝钞是朱元璋的逆鳞之一,之前很多人反对,都遭到了处罚。
&esp;&esp;后来大家见拗不过他,也就渐渐没人再提了。
&esp;&esp;今天曾泰再次揭开这道伤疤,很可能会遭到朱元璋雷霆打击。
&esp;&esp;群臣表情各异,有些人惶恐,有些人无所谓,还有些人面色严峻。
&esp;&esp;但就是没有人嘲讽,即便是政敌也对他表达出了足够敬意。
&esp;&esp;因为他这次是真的为了国事,豁出命去了。
&esp;&esp;还有些人受到他的感染,已经做好准备,如果皇帝一意孤行,他们就站出来一起反对。
&esp;&esp;即便因此获罪被杀也在所不惜。
&esp;&esp;朱元璋没有回答他,目光扫视了一下其他人,问道:
&esp;&esp;“还有人反对吗?”
&esp;&esp;‘哗啦’又有七八名官员站出来:“臣等反对。”
&esp;&esp;接着又零星有四五个人站出来。
&esp;&esp;人群里还有许多人犹豫不决,他们确实想站出来,可要说不怕死那是骗人的。
&esp;&esp;朱元璋顿了一下,面无表情的道:“还有谁认同他的,一并站出来吧。”
&esp;&esp;暴风雨前的宁静,皇帝要大开杀戒了。
&esp;&esp;众人心中升起了这样一个念头。
&esp;&esp;不少正在犹豫的人,顿时就怂了,低下头不敢看其他人。
&esp;&esp;但也有人十余人反而坚定了信念,再次站出来:
&esp;&esp;“臣等反对。”
&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