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5节(1 / 2)

&esp;&esp;反正两家也是顺路,去一趟也方便。

&esp;&esp;“前边带路。”

&esp;&esp;沿途街道上热闹非凡。

&esp;&esp;毕竟是应天城,这里的百姓还是比较殷实的,节日的气氛也更加浓厚。

&esp;&esp;搁往日,陈景恪肯定会好好欣赏一番,但今天实在没这个心情。

&esp;&esp;一路来到魏国公府,在大堂见到了徐达。

&esp;&esp;他正埋头写对联,徐允恭则为他打下手。

&esp;&esp;见到他进来,徐允恭脸上一喜,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,又有些尴尬。

&esp;&esp;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也没有如往日那般亲切,只是公式化的行了一礼,就站在一旁等着看徐达是个什么章程。

&esp;&esp;徐达一气将手中的这幅对联写完,将笔放下,挥手让旁边伺候的仆人都退下。

&esp;&esp;然后才说道:“遭到背叛,心里很难受吧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坦然的道:“是。”

&esp;&esp;徐达说道:“难受就对了,难受才会长记性,知道你这一次犯了多少错误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讥讽的道:“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轻信他人。”

&esp;&esp;徐允恭有些着急,想要解释。

&esp;&esp;徐达挥手阻止,笑道:“看来你确实很生气……你知道什么是党争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生硬的回道:“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。”

&esp;&esp;徐达失笑道:“而已?看来你很看不起党争。可你忘了,变法也是党同伐异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所有的斗争,都可以看做是党同伐异。”

&esp;&esp;“你进入这个圈子,就离不开党争,就必须正视、学习党同伐异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不得不承认,他说的确实有道理。

&esp;&esp;不管怎么美化,党同伐异始终贯穿政治活动。

&esp;&esp;徐达继续说道:“你认为党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?”

&esp;&esp;“大家打嘴仗,通过辩论说服对方,让对方认同自己?”

&esp;&esp;“还是利用各种手段,彻底压服对方,要么遵从自己,要么毁灭?”

&esp;&esp;第186章 老狐狸们的课

&esp;&esp;“党争就是势与势的碰撞,争的也不是对错,目的也不是消灭对方,而是攫取最大的利益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还有一种是道统之争,更加残酷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势强的时候,就施展雷霆手段,获取最大的话语权和利益。”

&esp;&esp;“势弱的时候就蛰伏,慢慢积蓄自己的势,等待时机来临。”

&esp;&esp;“王安石数次拒绝朝廷征召,用三十年养望,就是在积蓄自己的势。”

&esp;&esp;“然后一遭为相,就开启变法,强行推动自己的政策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虽然最后失败了,但他养望蓄势的做法,就是党争的真谛所在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,大明王朝1566。

&esp;&esp;徐阶斗严嵩就是这个套路。

&esp;&esp;蛰伏二十年积蓄自己的势。

&esp;&esp;没有什么刀光剑影,更没有快意恩仇,有的只是苟且。

&esp;&esp;一直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天,顷刻间天翻地覆,一举将严嵩父子扳倒。

&esp;&esp;可是……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?

&esp;&esp;徐达为什么要没头没脑的说这番话?

&esp;&esp;徐达看出了他的疑惑,却并未直接解释,而是说道:

&esp;&esp;“王安石为相之后,从未试图用嘴说服对手,而是雷厉风行强行推动变法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因为他知道,大家的矛盾不在于谁对谁错,更不是简单的利益冲突,而是道不同不相与谋。”

&esp;&esp;“道理还有辩论的机会,利益还可以妥协,道统之争有进无退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与其浪费口舌,不如先推行自己的道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变法成功,对手自然而然会自己去调整,适应新的法度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如果失败,则道统毁灭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你和儒生们的斗争,往小了说一文不值,不就是一个长发短发吗?”

&esp;&esp;“但往大了说就是道统之争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你是不是觉得,这次斗争为何如此简单?儒生们的反抗也不是很激烈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,儒生们确实没有怎么抗争。

&esp;&esp;除了写写文章打打嘴仗,什么都没做。

&esp;&esp;不过,在他看来这不是很正常的吗?

&esp;&esp;就是一个发型,一个风俗习惯而已。

&esp;&esp;或许涉及那么一点礼法问题,可也不应该这么严重。

&esp;&esp;就算剃短发又能如何?

&esp;&esp;自己又没有提出什么学说思想,撼动不了儒家的地位。

&esp;&esp;突然,他想到徐达方才的话,剃发往小了说不值一提,往大了说涉及到道统。

&esp;&esp;很明显,儒家选择了大事化小。

&esp;&esp;可为什么他们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?

&esp;&esp;答案很简单,自己背后站着的是皇帝,又有徐达和蓝玉表态支持。

&esp;&esp;如果他们强行抗争,很可能会招致皇帝的打击。

&esp;&esp;最后抗争失败,儒家的脸面丢的更大。

&esp;&esp;或者说,文官们也知道,这是勋贵群体对他们的反击。

&esp;&esp;知道争不过,又理亏的情况下,选择了视而不见。

&esp;&esp;所以,从始至终都只是普通儒生们在抗议,大儒全都保持了沉默。

&esp;&esp;文官系统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应激反应。

&esp;&esp;可还是那个问题,我今天来不是听你讲课的。

&esp;&esp;你不应该解释一下,为何利用我吗?

&esp;&esp;就算想找个机会打击一下文官。

&esp;&esp;以咱们的关系,你直接告诉我,我会不同意吗?

&esp;&esp;徐达就像是没有看出他在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