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p;&esp;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,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。
&esp;&esp;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,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。
&esp;&esp;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。
&esp;&esp;更何况,他也只是读过书,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。
&esp;&esp;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,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。
&esp;&esp;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。
&esp;&esp;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。
&esp;&esp;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,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。
&esp;&esp;问题就尬住了。
&esp;&esp;到了这个时候,他只能靠自己。
&esp;&esp;人不是万能的,靠朱元璋一个人,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。
&esp;&esp;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,那就是继承人。
&esp;&esp;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,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。
&esp;&esp;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,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。
&esp;&esp;刘秀的不足,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。
&esp;&esp;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。
&esp;&esp;就算是宋朝,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,给他们擦屁股。
&esp;&esp;朱元璋呢?
&esp;&esp;更让人无奈的来了,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。
&esp;&esp;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,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。
&esp;&esp;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,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。
&esp;&esp;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。
&esp;&esp;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。
&esp;&esp;这就意味着,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,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。
&esp;&esp;从这个角度来看,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。
&esp;&esp;眼下的情形,就是他无奈的印证。
&esp;&esp;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,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。
&esp;&esp;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,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?
&esp;&esp;不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