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家对这种事并不太避讳,甚至楚阿妹的丈夫还对小儿子更好一些,因为他觉得小儿子可能是‘大人物’的种——至少有钱睡表子的私盐贩子,对他来说就是大人物了。那么这个小儿子将来有出息的可能或许要比大儿子更大……这是道德标准在生存压力面前自我调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。”
&esp;&esp;“楚阿妹因为我并没有看不起她,对我很推心置腹,她或许也把我当成了不规矩的女人,悄悄问我,吴老八是不是我真正的丈夫,还是说盐队里其余的兄弟都和我有‘那方面’的关系,‘外头’的人似乎都因为我的存在,对盐队发生了很大的误解,认为他们过于好色,连出来做事都不忘享乐,而且在审美上也相当的不挑剔,有品味低俗、食欲贪婪的嫌疑。这就是女人出面做事在‘外头’会得到的普遍认识,即一名或几名女眷,和一群男子杂处行走,如果不是为了迁移,只是为了贸易、工作等等,那么她们的工作内容便和娼妓是分不开的。我认为在我的丰饶土话说得很地道,以及造访五次以上之前,很难和楚阿妹以外的女眷建立联系,这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。”
&esp;&esp;“这比盐贩们好,因为还存在建立联系的可能,盐贩们是永远接触不到楚阿妹之外的女性的,由于他们和楚阿妹的关系,使得和他们的交流哪怕非常正常,在这个村落里也是‘不规矩’的象征,要扭转这种负面印象实在非常的艰难。所以盐队里还是必须有女性,男人无法代劳。必须要想个办法,能够和本地的女性展开充分的交流,扭转这种固执的认知。”
&esp;&esp;“我的想法是,或许我们可以先吸纳在丰饶县内已经很难活下去的女性——我决定执行三号方案,在丰饶县大量采买五岁以上的女童。价格不能太高,但也不能太低,不能高到让那些本不会抛弃女儿的人家心动,也不能低到失去诱惑力,让艰难的人家轻易地放弃五岁以下的女孩儿。这个价格要和他们把一个孩童养到五岁大致的花费相当,只能略多出一点点,或者少一些也无妨,总之,不能让他们亏得太多,但也不能让他们太赚了。”
&esp;&esp;“楚阿妹算学很差,算不出张家村到底有多少人口,她给我列举了村里的女人和女童,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多人,三十多个女人,七八个女童,没有人识字,也没有人会说官话。楚阿妹已是村中学识最高的女人,因为她会说几句官话,但她的地就种得不太好。这里的女人和男人都要下田种地,此外还织布、养鸡,农业生活和福建道差不多,但江西道这里因为山更高,气候偏冷,收成比福建道要差。所以这些年来不断有农民破产逃入山中,是虎山隐户主要的来源。”
&esp;&esp;张家村是楚香主的地盘,盐队只是偶尔过来,这是个大村,陆大红估算了一下,成年男丁有两百多人,男女比例接近十比一,她在买活军的地盘里时常觉得女人少,到了‘外头’发现女人何止是少!简直都快没有了,理所当然这村子里有不少兄弟都是共妻的,还有些堂亲、朋友合伙娶老婆,按‘份子’算,份子出得多的,女人便和他一起住,他因此能享用到洗衣做饭、织布纺纱的福利,家里也多了个劳力,其余份子钱出得少的只能来探望,但渡夜的时间是轮流均分的,而且彼此都遵守得很严格。这样便不至于混淆了孩子的血脉,等孩子出生后,断奶了便还是姑且在母亲这里看护着,但吃的粮食都是生父拿来,而且做了很严格的记号,每顿是不许乱吃的。再长大一点,不需要母亲看管了,便各随父亲去讨生活。
&esp;&esp;即便是这样穷困的地方,人口也还比买活军占领云县和临城县时更多一些,这是因为十几年前那场大乱并没有越过虎山,蔓延到丰饶县。可见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有多么的恐怖,张家村的铁器也比福建道多,至少犁铧的锋头能包了铁——倭寇不会翻山过来,这里的铁器看管得不像福建道那么严,但因为气候的关系,田地收成也和福建道相当,都是一亩地一百多斤到手的粮食。村里是很难得见到老人的,一村大概也就一两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,女人少,老人少,日子就一定很不好过,在艰难的日子里,能活到最后的都是男人,其次是孩子、女人,老人比女人还更容易死,而且慢慢饿死自己的时候,往往还心甘情愿。
&esp;&esp;陆大红也没有祖父母,他们为了不连累儿女们逃难的脚步,在大疫来临时自愿留在北方,这些都曾是她经历过的苦难,但六姐来了,如今她仔细地观察着这些被遗忘的,被视作寻常的苦痛,全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。她给这些记录做了一个注脚——一年一亩三百斤,可以解决村里的一切。
&esp;&esp;只要一亩地一年能给农户提供三百斤的出产,十亩地就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庭,祖父母、父母,三到四个孩子。这样的家庭不论能不能理解买活军的种种政策,都会是买活军最坚实的后盾。
&esp;&esp;陆大红参与过云县的扫盲,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,一开始,农户对于剃光头的态度是很警觉的,并且不太相信防虫防传染病的理论,第一年的稻子解到粮仓里之后,一切就都不一样了。
&esp;&esp;六姐哪怕只是随口的交代和指示,农户们都当纶音仙旨来奉行,比城里人的态度要更狂热得多。六姐要认字,那我们就认字,六姐要避孕,那便避孕,六姐要反童婚,那就反童婚,说一千道一万,只要彬山年年都运来稻种,六姐说什么就是什么!
&esp;&esp;哪怕隔了虎山这座大山,只要买活军的稻种能流入丰饶县,一年时间,丰饶县就将是买活军的囊中之物。陆大红进入丰饶县的时候,是以打量未来领地的心态在评估着这座县城的——丰饶县比不上许县,但要比临城县好一些,城墙修得还算体面,而且门口也还有几个兵正在巡逻,虽然战斗力看起来也不怎么样,但要比许县的那些兵看着硬气勇悍,许县人一向以为丰饶人很难缠,‘江西蛮子’似乎要比他们福建蛮子更霸道得多,遇到事是很肯拼命的。
&esp;&esp;入城要路引,那都是从前的规矩了,现在只要给得起入城的钱,谁都能进去。百姓们入城要收城门税,携带的货物不太多的话,一般是两三文,商队就不同了,一座城就是一座关卡,想要入城卖货,便要给‘关税’。
&esp;&esp;这里便可以见到白莲教的作用了,他们到时已是日暮,入城的人很少,吴老八上前向门丁们行了一礼,低声说了几句切口,门丁们便立刻回以复杂的礼仪,先指天,后指额心,又指了指心口,随后示意他们入城。刘老大低声对陆大红用许县的土话说道,“这是无生老母、真空家乡的意思,这都是被楚香主打点好的本地坛内兄弟。我们和城门官也是老相识了,今日他没来上值,否则我们便可直接进城去。”
&esp;&esp;城外其实也开了大车店,生意不算火爆,不过盐是太贵重的商品,又见不得光,要先把驴队牵进城,卸了货再出城安置在大车店。陆大红入城后总算见到了在街面上行走的女人,丰饶县的女人比临城县多多了,十个里能有三四个女人,或是在自己的家宅窗前做针线,探头看着入城的商队,或是在商铺里擦汗帮忙,还有些洗衣妇扛着衣服往城外走,她们应该是住在城外附郭的村子里,许县的女人都没丰饶县的多,这证明虽然许县人一向有些看不起丰饶县,但丰饶县的日子还是要比许县好过一些。
&esp;&esp;考量到气候差异,丰饶县的粮食出产没许县多,那末丰饶县的日子好过,或许是因为县里的大户人家不像张地主家那么贪婪,也或许是因为江西道要比福建道富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