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后也就都欣然变卖田产,开始做生意、造房子,督促子孙考学了,尤其对督促子孙上学考试是非常热心的。而且自从他们知道了政审分,便也都开始设法立功了。”
&esp;&esp;“还是天时的助力。”
&esp;&esp;若是在太平盛世,地主家的日子大可以过得,佃农家的日子也没有苦到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,忽然有人要来剥夺了地主家的田产,那么非但地主不答应,连佃农都是不会答应的——对许多佃农来说,他们之所以成为佃农,便是因为少了地主的庇护,实在是很难在官府的盘剥中保住家业,因此对于可以庇护他们的地主,佃农都抱着感恩、忠诚和讨好的态度。
&esp;&esp;现在一个新的官府要来为难他们的恩人,剥夺他们的家业,让佃农们重新回到那被盘剥的恐惧中去……哪怕是最怯懦的佃农都会拿起锄头,预备和这些狗官拼个你死我活,用鲜血来报偿地主们的恩德。至于地主和地主之间,更是同仇敌忾、同气连枝,他们彼此联合起来,再结合宗族势力,那就是最难缠的地头蛇,在浙南这样的山区潜伏骚扰,足以给官兵带来很大的麻烦,让朝廷始终无法完成对这片土地的完全征服。
&esp;&esp;这是所有稍微做过事的人都可以想到的一种困难,而只要一个地主脑子没有坏,大概也都不会主动和买活军接触,因为买活军低价赎买田地的消息已经在往外传了,要动地主的地,便等于是动了他的命根子!农户们有多急切地想要引种六姐稻,地主们便会有多抗拒——如果,这是在风调雨顺的时代,还能种双季稻的话,大抵是这个样子的。
&esp;&esp;但现在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冷,连双季稻都种不了的时候,许多地主也意识到自己的农庄或许很难再维系了,他们若还想要获得从前的收入,那就只能把自家的佃农往死里压榨,这样竭泽而渔的办法毫无疑问不可持久,而且也会引起乡间的动乱,或许最终连自己的生命都会被波及。
&esp;&esp;——但话又说回来了,倘若没有六姐稻,地主们也实在没有别的选择。因为他们的私蓄也并没有多么丰厚,倘若对佃农宽厚了,那么他们自家的局面也将要无可维持。这种死亡循环将一直持续到社会治安再也无法维系,一支义军从本地崛起,或者从外地奔袭,将本地也卷入了动乱告终。这就是乱世,它的开始并不如史书所说,由一个或几个野心家作乱引发,结束也并非全由于某个天命所归的君主应运而出,结束乱世的条件是简单而又残酷的——那就是人口数量的降低,当人口的下降足以抵消粮食减产的影响时,乱世才有了结束的可能。
&esp;&esp;在这样的一个乱世里,所有人似乎都在寻找着一个出口,却都只能悲哀地顺从于无法改变的命运,而买活军和六姐稻却供给了一种不同的答案,衢县和江县的地主,他们的抵抗意愿也的确因此减弱了,过往艰难的年岁让他们也并不是太留恋自家的农庄——即便买活军放过他们,留下农庄,种不了六姐稻,那也只是慢慢地死,而佃农们一听说买活军只收300斤的佃租,一亩地却至少可收600斤,且还有前两年完全归属于自己的冬小麦,他们对于地主的忠心也就在顷刻间荡然无存了,没有谁是真正的傻子,农户们的狡黠也是地主老爷时常领教的。
&esp;&esp;对乱世的预感和恐惧,对六姐稻的向往,都有效地减弱了衢县地主们抵抗的决心,关于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传说则是锦上添花,在衢县、江县和吴兴的土地赎买都进行得很顺利,买活军的地盘骤然扩张,也让吏目们在过往的一年中忙得不可开交。缺人种地,缺人做工,缺人做事,管理型人才更是奇缺,许多老人都得到了升迁,也因此调动和迁徙变得相当的频繁。
&esp;&esp;买活军修的路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“现在什么都缺,什么都要,自己人之间也在彼此争抢,你们下午见到的王凌就是,他从临城县借了自行车飞骑过来,就是为了抢昨日刚到港的棉花——现在婺江堵塞了,棉花运不过来,衢县那里建起来的纺织厂快因为没棉花而停工,王凌现在负责衢县那很大一块事务,怎么能不着急呢?”
&esp;&esp;而和他争执的葛爱娣则是临城县的吏目,现在被调动到云县码头来管账,账房之间的调动是很频繁的,这是为了防止里应外合,做假账、烂账的关系。他们加入买活军的时间都不久,现在也被迫全职做起了管理工作,而自身的学习只能想方设法地在工作中进行。买活军现在很缺人才,他们如今是有六七县的地盘了,而且横跨两省,要在这样广袤的地域中进行精细化的管理,哪怕有短波电台的帮助也是很难的。
&esp;&esp;但优势依然是有的,第一个便是交通的快捷,以及已不能用快捷,更适合用神迹来形容的信息传递,再一个则是随着六姐稻名声逐渐远扬,以及今年又一个严酷的冬天,从外头自发归附的人口越来越多,这些人口中甚至有些设法弄到了买活军的教材,已经进行过自学,简单培训以后便可以投入工作,这些可以少去培训直接使用的人口质量比较高,不论是种地还是做工,学的速度都相当的快,有效地缓解了用工荒。
&esp;&esp;“牛痘的消息往外散出去以后,来的人就更多了。”陆大红说,“江西道那里听说今年是天花大为流行,丰饶县已经关了西城门和北城门,进城的时候要给看过所,不让北边的人进来。很多丰饶县的住户开始翻虎山往许县走,今年自发迁来了万把人是有的。”
&esp;&esp;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,黄太太听着不由一颤:一座县城最多也就住个几千人上万人,自发迁来的就是上万的人,那被买活军买来的孩子和女工呢?且不说别的了……能住的下吗?
&esp;&esp;她的话虽然不多,但陆大红却似乎看穿了她的疑问,她对黄太太笑了笑,介绍道,“光光是临城县,在六姐的来处,如果充分开发的话,全县住三十万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咱们这什么都潦草,便打个三折吧,只要粮食供给跟得上,十万人问题不大——其实归根究底这是个数学问题。”
&esp;&esp;黄太太不由得就发生兴趣了,她对于文化上的东西,兴趣远远不如打熬武艺,这是根深蒂固的偏见,因为黄太太认为之乎者也与治理国家一点关系都没有,全是骗人的玩意儿。买活军的教科书,以她看到的那些,传授的知识的确和四书五经不同,但更偏向于应用性,似乎并不涉及统治艺术。“这也可以算吗?”
&esp;&esp;“当然可以,这叫模型建构,”陆大红为她举例,“譬如说地主和佃农约定佃租是五分,那么按照道理,哪怕这块田今年只收了一斤粮食,地主也可以拿走一半,那为什么遇到天灾地主往往要减免佃租呢?因为一个人每年消耗的粮食是可以算出来的——并不只是他吃进口的米饭馒头而已,他吃的菜要耗了地去种,他吃的鸡蛋要耗了粮食去喂养,如果你知道养活一个人一年要用去的粮食,又知道全县的耕地面积,那么你就知道了这个县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能养活多少人。也知道一亩地要种出多少粮食,才有发展副业的空间。”
&esp;&esp;“譬如说,一个人只有一亩田,一年至少要吃一百斤粮食,而一亩地一年也只产一百斤,那我们可以推出这样的道理,便是他只能养活他自己,是不能养活别人的。而这座县城养活的人口便只能是可耕地的人口,一个也不能多,多了便要有人饿死了。但如果一亩地能产两百斤,那么人口便是原本的两倍,这个人可以养活另一个人,而另一个人便可以做一些和农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