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用,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在一代一代地和自然斗争’……
&esp;&esp;这一切不是仙力的作用,而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在一代一代地和自然斗争,他尤其喜欢这句话,他仿佛见到了另一个世界——那仙宫之中,也存在着的苦难与无奈,看到了那血与汗中始终孕育着的,不屈的、自由的生机,而他又因为那指责儒生是新巫觋的语言而战栗。
&esp;&esp;他仿佛要为自己辩解,为儒学辩解,为他所信仰的移鼠辩解,或许他也不是那样的怯懦,或许他选择信仰移鼠并非是基于对死亡的恐惧,而是基于对儒学的失望,儒学无法指导生产,无法将敏朝从灭亡的宿命中解脱,而或许拥有那些‘奇技淫巧’的移鼠教士能带来一条新的强大的道路……无论如何,那时尚没有人用如此强烈的言语,如此断然地宣布,“若无媒介,客观永不受主观的影响,所有的迷信都能逻辑自洽,但却也一文不值,因为这不符合世界的客观规律!”
&esp;&esp;谢六姐一定拥有另一套极其完善的法理道统,才能如此自信地做这样的宣称,而徐子生愿付出一切,求法统一观。他闭上双眼,用深长的呼吸调整着自己激动的心情,压抑着心头的躁动:除了求法统一观之外,他还欲求见谢六姐,指出文章中存在的太多问题,她不该这样写,太操切了,而且看得出来,买活军政体中缺失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,譬如此刻便很缺一部简明的法典,她实在需要一个老道的能臣来做她的谋主,为她查遗补缺——
&esp;&esp;但他不能去,他人虽仍在乡间,但随时有可能应诏起复,他依旧受到了极大的关切,若不能将全族带走,他的离去会为族人带来泼天的祸事。眼见宝山就在云县,但他却不能去!
&esp;&esp;徐子先缓缓睁开眼,拭去腮边泪痕,他站起身,用一种陌生而漠然的眼神打量着内屋供奉的十字架,这是他受洗皈依不久的宗教,其时茫然的徐子生,相信或许来自西方的神祇能带来一种新的学说,形成新的道统,摒弃了儒学中种种的弊端,至少摒弃了对算学的轻视——明明算学对于这世界来说是如此的重要!但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明白!
&esp;&esp;西方的教义,不论如何,总是鼓励人们四处的探索,所以他们才会来到敏朝,当是个尊重数学,尊重科学的道统……他第一次便是在从传教士那里见到了世界地图,西方的传教士掌握了太多新鲜的学识,相对于陈腐的敏朝来说,他们的知识是如此的渊博,他如饥似渴,想要学习更多……
&esp;&esp;但他现在遇到了更博学的人,他遇到了在世的神,而这神祇更说出了这样的话语,‘我绝不会保佑膜拜我的人’,她所渴求的是知识的散播而非是局限,她所断言的是思想无法干涉现实,她有世界地图,她有高产的水稻——更重要的是她有这样科学的态度!
&esp;&esp;买活军将会征服这天下的,徐子先想,而他也不再需要移鼠了。
&esp;&esp;他已触碰到了更深奥的,几近源源不绝的知识的宝库,死亡曾是他暗中向往的,逃避的归宿,他不愿目睹着天下的倾颓,如果他足够虔诚,或许他能进入死后的天国。
&esp;&esp;但现在徐子先不这样想了,他希望自己能多活一段时间,他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没有学习,他相信,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改变。
&esp;&esp;他敲磬去唤自己的儿子们来。
&esp;&esp;第120章 京城的报纸
&esp;&esp;“报纸?”
&esp;&esp;“这是个什么阿物儿?”
&esp;&esp;“南面那蕞尔小山究竟是有多少宝藏, 经得住他们这样的抛费?”
&esp;&esp;“阿爹,您可知道,买活军那处除了怀表之外,还新出了报纸, 花费倒是不多的, 上头也有许多的新鲜事体, 又有全新的平话故事呢,一份倒也不贵,不过是百文钱……”
&esp;&esp;《买活周报》一期印刷十万份,真正内销的不过是九万份不到, 余下的一万多份,几乎都被商人们你数十份, 我一百来份地包完了,到了第二期,各处反馈回来都是不够卖, 来得晚了真有买不上的,要说抄写,那字数又太多了些, 因此第二期便多印了一万份,等到第三期, 印量才在十三万份一期上稳了下来。
&esp;&esp;光是卖报那都是净赚的,邮政也因此多赚了不少——乡间各村子,合伙请邮递员为他们送报, 至少一期也要买一份,多是五份十份, 甚至还有二三十份的, 越是扫盲班上得好的村落, 便订得越多,农民们一旦学会了识字,阅读的热情其实比城里人要更高,只是从前很少有适合他们的读物,话本子又太贵,这报纸不但用语浅显,他们都能看懂,而且谈论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的事,农户们是极感兴趣的,也愿意通过报纸上的文章去了解远处城市中、码头上正在发生的事。
&esp;&esp;报纸这东西,只能依托于合金字模才能大规模地发行,而一旦发行了开来,上上下下能感受到的便全是其中的好处。从云县码头往外,商船开到哪处私港,报纸便在哪座城市中流传了开来,一份卖数百文钱也是丝毫都不稀奇的,如泉州宋氏一般,看了一期便想要期期加购的大户人家绝不在少数。
&esp;&esp;其中目的各自不同,商户想要关注买活军处的求购信息,安排自家的生产,士大夫家庭则本能地关注买活军的政体政务、吏治民风,哪怕连地主家都是要看报纸的,因为不少商户亲戚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他们,买活军的报纸会指导本地农民种植,而且在防虫害、灾病上有自己独到的心得,甚至还提到了气温的变化与作物选择的关系。
&esp;&esp;沿海的城市中,自然也有商队往内陆的城市去,从买活军的领地往外,西面有江西道,这里就搭上了长江水域,往正北是之江道,京杭大运河一路上停靠的也有河港,又有沿海路往各处去的私船。每个城市一百多户有钱人是有的,光光是这上百个城市便是一万多份,还有他们的亲友,又如何不想要花个数百文来找些新鲜的乐子?
&esp;&esp;一两个月的功夫,从南到北,报纸便这样悄然无声地在民间渗透了开来,大量原本对买活军一无所知的富户,记住了南面新起了一支草头兵,还颇生发了些新东西,宣扬了些新的思想——有了从前心学泛滥的经验,这些思想虽然新奇,但却不会引起太多的反弹和恐慌,人们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着新鲜。
&esp;&esp;而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,原本便对买活军的奢品有些认知的中层富户,他们是买不太起怀表、手表的,对香水等物的需求也不大,但看着广告上琳琅满目的求购信息,又有五花八门的供应信息,也不由得对买活军更为好奇了。“这毛巾是什么东西?和手巾又有什么不同呢?”
&esp;&esp;“棉布背心裤衩,噫!如此不雅之物,也能广而告之?这棉布胸衣又是什么?”
&esp;&esp;“还有这劳保手套,毛衣毛裤——毛衣也就罢了,你瞧,同一版还发了求购绵羊毛,或许就是羊毛制成的,但劳保手套又是做什么的,便让人很不明白了。”
&esp;&esp;“开门七件事,他们倒是包了三件去,现在连穿的都不放过,越发要来挣我们的钱了!”
&esp;&esp;买活军的盐、糖和煤都是好的,报纸辐射的范围内,大多有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