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96节(4 / 5)

庄头、管家,对农民还不是骂骂咧咧的?如何在买活军这里,连这样一点小事,都要慎重其事地往上告发了去,那做这样的官,还有什么意思?

&esp;&esp;但买活军有个特点,是农民们日益发觉的,那便是他们说话非常算话。其实大多数农户,对于长官过分的客气,还是有些不自在的,甚至在他们来说,若是不被骂上几句,好像还有些骨头发轻似的,但也有些本来便桀骜不驯、敢闯敢干、年轻气盛的汉子,被本乡中那些冒出头后,便反过来吆五喝六的小组长给欺负了之后,写信告了上去,这些小组长几乎毫无例外都被撤职了,甚至还被罚了筹子——在买活军这里做活,现在是拿筹子的,主要是给他们买些家伙什用,也有些人去临近的镇上买东西,那里倒是什么都有得卖,只是贵些。

&esp;&esp;所以,如宋阿弟这样的组长,对组员是一向十分和气的,他有意识地模仿买活军的兵士:容易出错的活,譬如发鸡蛋、做饭,这些都是容易出腐败的,全都由买活军的兵士来做,他们可是真挑不出一点毛病,谁也找不出一个错字来,教人不由得挑起大拇指,夸一声好汉子、好女娘。

&esp;&esp;宋阿弟本是泉州一带宋家的族人,他们家有个分支在城里做老爷哩,生意也做得很大,自家是有海船的,宋阿弟的父亲、叔叔,原本都在亲戚的海船上做事,日子还过得去,后来父亲染病早早没了,叔叔落海失踪,母亲改嫁,一个家便立刻散了,他爷爷带着他,两人相依为命,所幸受到了东家兼亲戚的照顾,待宋阿弟年纪大一些,便和叔叔一起在养牛场做事。

&esp;&esp;做了两年多,又遇到旱灾,泉州动荡,养牛场因为开在城外,怕遇到乱兵冲击,匆忙收歇,宋阿弟把牛都赶到山里去藏匿起来,那几日只听到泉州方向传来‘砰、砰’的闷响,仿佛是打雷一般,大家都吓得牢牢藏匿。所幸没被溃兵找到,等宋老爷的管家来报信,兵灾已过去了,泉州收复,宋老爷便对宋阿弟道,宋家要分家了,而且所有田土都用很低的价格卖给了买活军,以后生意的规模也将缩小,养牛场这片地也卖给了买活军,是开不下去了,问宋阿弟要不要跟买活军到鸡笼岛来——鸡笼岛上是有田的,而且也有许多前程,会比在泉州种地更好些。

&esp;&esp;宋阿弟没有地,不识字,一直以来都听宋老爷的安排,既然宋老爷说来鸡笼岛好,他便也就点了头,他爷爷因为年纪大了,并不能被选中,便去买活军招揽的老弱病残队里,被安排去扫大街,倒也还有一口饭吃。

&esp;&esp;如此懵懵懂懂地来了鸡笼岛,固然和从前比,这里什么都没有,大家都是幕天席地,在一片浓绿色中辛苦地干活烧荒,但几个月下来,宋阿弟除了惦记爷爷之外,倒也觉得这日子蛮不错的,至少能学着认几个字,他们村里原本学认字可要好几两银子呢,一般不是富户可供不起——而且这里和外头有一点非常不同,有什么事若是你不会,并不会招来责骂和讽刺,而是会有人一遍遍地教你,教到你会为止。而宋阿弟能想到的所有疑惑,买活军这里都有人为他解答。

&esp;&esp;这就相当可以了!更可以的是,这里有很多女娘,都是从辽东逃过来的,这里的男女比例竟然能达到惊人的2:1,也就是说,如果岛上有四千名汉子,那就至少有两千名女娘!而且她们也参加劳动,她们也到处的走,甚至买活军的兵丁里也有女娘,这对于宋阿弟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,哪怕他什么也不做——他也做不了什么,光是看看,年轻的宋阿弟心里不知为什么都非常的舒坦,仿佛干活都比以前有劲了一些。

&esp;&esp;甚至于,本来已经接受了自己应该是一辈子都娶不上媳妇的宋阿弟,现在偶尔在午夜梦回的时候,都会在心底暗暗地憧憬着:如果就这样努力地干下去,过了一两年,分了自己的田,按照买活军兵爷的说法,农闲时出去做做工,家里有牛,有田,有了自己的水泥小院子,那么等宋阿弟25岁可以成婚的时候,小陈……应该也23岁了,也是可以成亲的年纪了……

&esp;&esp;哪怕已经夜深人静,宋阿弟还是忍不住害羞地捂住了脸,他望着天顶那犹如明灯的圆月,掰着手指计算着‘田师父’教导的农时,这里四季如春,气温暖和,田地都是开垦一亩便种一亩,如此算下来,恐怕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收割第一批田的时候。

&esp;&esp;当真会有千多斤吗?哪怕只有个八、九百斤……不,哪怕只有个四五百斤也好啊,真不知道一亩地收千斤,该是个什么样子,恐怕连田垄上都要堆满了收成吧……

&esp;&esp;天妃保佑,这土豆可一定要有个好收成,宋阿弟眼前像是出现了一亩又一亩绿色低矮的叶丛,上头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,那叶丛好像变得越来越大,宋阿弟坐在树叶底下,仿佛是走在丛林之中,一片叶子都能当被盖,他在梦中收成着自家的土豆,土豆大得就像房子,堆满了地头,人在其中显得那样的渺小,他梦见有了这样的土豆,天下间再没有了饥馑……

&esp;&esp;第200章 信王驻跸云县(一)

&esp;&esp;“鸡笼岛土豆大丰收, 亩产千斤,集体农业显威力……”

&esp;&esp;九月底,信王端坐在云县郊外别院, 他的房间之中,轻轻地诵读着《买活周报》最新一期的标题,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,“亩产千斤……”

&esp;&esp;土豆这东西, 信王是知道的,这东西倒也不是谢六姐带来的, 这个东西,数十年前便已经进入了御膳房的食谱,以海外奇珍的身份, 时常是被敬献上来,作为一种甜点, 多数是蒸熟了之后,浇上糖浆来吃。甚至就在西苑,还有几垄地专门种植这东西, 只是御膳房的土豆,十分的小, 而且亩产量也不高,以信王偶尔从皇兄那里听说的, 一亩地不过一百多斤而已,和报纸上所说的亩产千斤, 还有不小的差距,一时间竟让人很难相信, 报纸上所说的土豆, 和信王从前吃到的‘玉球果’实际上就是一种东西。

&esp;&esp;亩产千斤……真要有什么作物, 能够亩产千斤,那天下间真是再没有饿死的人了。买活军这里的高产稻,几年来陆续往全国扩散,地方官禁之不绝,甚至到了县官要张贴买活军的报纸,号召百姓千万不要大规模种高产稻自留种的地步——【留种退化,减产绝收】的招贴,贴得到处都是,使团一行人南下时,信王便亲眼在驿站附近的村落里看到了这样的招贴。这种高产稻种卖得很贵,但销量极佳,按照使团中那个锦衣卫黄谨的说法,这已经是买活军极力限制的结果了,若是愿意敞开了卖,十万斤、百万斤稻种都能顷刻间卖完。

&esp;&esp;即便如此,高产稻在买活军以外的地方,一季也就只能打个四五百斤,这是黄谨弄来种子之后,朝廷这里试种得出的结果。买活军种地自有买活军的办法,离开了他们的培训,只靠老农自己的经验,一亩地居然能少打个一百多斤——即使如此,也非常可观了,这几乎是敏朝本地种子的几倍。一样的地,在买活军手里,每年都能凭空多弄出近千斤粮食来——现在天候不好,两季作物中只能种一季稻,另外一季便种玉米、大豆、红薯、土豆,总之是不会让地力脱空,买活军会种地,这是无疑的。

&esp;&esp;多收了这样多的粮食,也就难怪他们的领地如此的富饶了,不但治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够吃饱,而且还有余粮卖辽饷,现在还有余力大量招募青壮流民去开拓鸡笼岛。谢六姐也的确是生而知之者,她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